学校首页  专题首页  耕耘之路  校友风采  莘莘学子 

三年磨一剑 辛劳追梦人

——记学院名校建设办公室团队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焕发出勃勃生机。沐浴着和煦春风,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经过三年建设,今日也结出硕果,首批13所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分别以“优秀、良好、通过”的成绩,全部通过验收,我院以排名第一的优秀等级通过验收。

消息传来,全院师生无不雀跃,名校建设办公室全体成员所有的辛苦、付出,在优异的验收成绩面前,在专家对建设工作成果肯定的那一刻,畅然释怀。   

他们来自不同的部门,他们因为同一个坚实的梦想汇聚在一起,他们用汗水与奉献致青春……孙维富、李寿冰、娄建玮、李华勇、高艳芳、满冬、高庆平,七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组成名校建设办公室这个满载潍职人的梦想并为之奋斗不止的激情团队。自2012年山东省名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他们怀着对目标的坚守和执着,每时每刻谨记自己的责任,以集体的智慧和强大的毅力,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在潍职发展史上刻上了恒久的印记。   

有担当才有前行动力

成立学院名校建设办公室,对于这群年轻人,无疑是一次无畏的选择,一次勇敢的担当。建成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是职业教育领域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是潍职人多年的夙愿,机会来之不易,他们心里都明白肩上的重任,唯有前进,不能退缩。   

第一次接手建设时间长、建设内容新的重要项目,团队成员面临着重重困难。成员们之前从事不同的岗位工作,对名校建设所有人都没有经验,有的成员甚至没有接触过教学工作。怎么让成员们打消疑惑,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尽快进入新角色,是团队建设首先面临的问题。时任名校办主任的原教务处李瑞昌处长,把思想共识、人心凝集当做团队工作首选课题,面对这群多数是80后的年轻人,李老师鼓励大家既要高度重视,勇于担当,也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他们是优中选优组成的精品团队,名校建设要三年时间,年轻的他们肩负重任,任重道远。”现为学院纪委书记的李老师谈起组队初期的压力,记忆犹新。“名校建设是个全新概念,是摸着石头过河。感谢这群年轻人的鼎力担当,让这项新工作有个良好的开端。”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

建设团队成立之初,各项工作在探索中陆续启动。“万事开头难。”李寿冰谈起初期的艰难,历历在目:“对名校建设我们都是门外汉,大家只能边学边干,憋着劲争取早日成为懂行能干的专家。‘团队学习加研讨’是我们早期开展工作的法宝。”名校办每个星期都要开展主题研讨,将个人一周所学内容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讨论,为确保自己能拿出有价值的信息与队友共享,这个隐形压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促使他们就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取知识,除了完成工作任务他们几乎每天都处在高强度的学习当中,从宏观的教育发展战略到微观的教学实践,从最新的职教精神到每一所优秀高等院校的案例,从国内到国外,他们不停地总结凝练,名校建设三年,团队的学习研讨就持续了三年。这期间,团队每个人自身业务素质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也更让他们意识到团队力量的无敌无畏。   

出自名校办的每一份报告、每一个展板、每一份文件都在团队的共同研讨中诞生。第一次撰写学院质量年报时,他们看遍了公开发布的所有高校的质量年报,每个人仅笔记就做了大半本,分析、研讨、总结优劣,结合学院实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特色风格。在学院领导的悉心指导下,掷地有声、图文并茂的质量年报精美书册,字里行间,每张图片设计,每个标点符号,凝结着团队的心血和汗水,是团队无数次学习讨论、斟酌推敲的成果。   

用勤奋点燃智慧

三年的建设过程,涉及到学院方方面面的建设内容,12个一级项目,2588个验收要点,这无论对学院还是名校办来说都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考验。如此庞大重要的项目,顶层设计怎么搞,建设过程如何推进,建设质量如何保证,建设特色怎么突出,面临这重重困难,名校办没有退缩,迎难而上,每当遇到瓶颈干不下去的时候,他们总是鼓励自己:试试就能行,干干就能成。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干劲,反复探索,摸着石头过河。从项目建设开始的那一刻起,名校办几乎处在“无双休日、无假期、无准点下班”的状态,夜以继日地赶进度、推项目。建设方案撰写期间,他们连续几天通宵修改方案,累了困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十几分钟,爬起来继续工作,他们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环卫工人才知道天已经亮了,可他们再过两个小时又要回到岗位上继续奋斗。每当回忆起当时的情境,他们感慨万千,开玩笑说:真有和平年代打仗的感觉。    

三年里,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假期、错过了与家人的团聚、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李寿冰顾不得去照顾处在弥留之际的奶奶,因为在项目验收的决战时刻,有很多材料等他修改;娄建玮不能照顾怀孕的妻子,因为有创业中心的装修项目等他协调;满冬怀孕八个月还在出差,因为有重要的数据等她上报;孙维富在名校办期间调任信息工程学院支部书记,分管学生工作,他不仅把学生管理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对兼任的名校建设工作也是义不容辞,特别是名校建设成果展,凝结了他和团队的无数心血和汗水。高艳芳夫妻二人是双职工,丈夫从事外事工作经常出差,双方老人又不在本地,她只能每天接着放学的女儿在办公室写作业,有时工作忙到深夜,看着趴在桌上熟睡的孩子,她都不忍心叫醒。其他人都劝她早些回去,她却笑道:女儿现在都懂得“强优精”专业建设思路,也算是名校办的半个成员了。正是依靠这种不怕吃苦、拼搏奋斗的精神,他们严格按照建设方案推进,确保了建设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向全院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要做就做到最好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是名校办所有成员的共识。怎么把项目做到最好,怎么将成果呈现的最好,怎么走在最前列从十几所高校中脱颖而出,是他们从建设伊始就不停思考的问题。这支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几岁,他们凭借自己的年轻和无所畏惧,敢打敢拼,为此他们学起工作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不断以创新求发展,近乎苛刻地追求细节完美,充分向专家和社会各界展现了学院三年来的进步和成果。   

名校办团队常常拿“一直在创新,从未被超越”来鼓励自己,从名校建设一周年成果展到项目结束验收时的名校建设成果展厅,从名校建设典型案例到《潍职印象》画册的制作,吸引各兄弟院校纷纷前来取经,一直引领着全省名校建设的新形式和新潮流,这无一不汇集着他们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力量。   

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和对质量的严格把控是名校办始终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名校办所出品的每一份文字、每一个图片,都经过缜密的仔细修改,李寿冰看着电脑里的材料存档不禁都惊叹起来:建设方案修改了三十几遍,总结报告从初稿形成到最后修改了五十多遍,宣传画册仅仅封面就修改了十几遍。为了使名校建设总结报告PPT达到最佳观感效果,李华勇连续几个晚上熬夜,一遍又一遍地浏览、琢磨,对每一个字每一个图表都再三斟酌,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对有歧义的地方还要再拿出来集体讨论,他说:“我们做事要讲究严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一千多个日夜的奋斗与拼搏,让一个年轻的队伍获得快速成长。因为年轻,他们有层出不穷的点子和用不完的劲头;因为责任,他们付出了几倍于他人的努力和奉献。三年名校建设历程,这个团队担当起冲锋陷阵的排头兵,忧难自解,苦累自知,带领全院教职工在名校建设道路上拼搏奋进。学院名校建设成绩卓然,引来兄弟院校纷纷慕名前来学习取经。而名校办团队成员历经锻炼,获得人生丰厚的体验和成就———他们被学院授予“名校建设先进个人”称号,李寿冰荣获潍坊市“富民兴潍”劳动奖章。   

千里之行,行而不殆,终结硕果。在学院的正确领导下,名校办团队,带领全院建设大团队,在探索实践中艰难跋涉,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走向胜利的终点。当省专家组在检查验收中每每传递出令人欣慰的赞许和肯定,从学院领导到团队成员,到为名校建设做出贡献的每个教职工,心底都涌动着同一个呼喊——我们,成功了!这个成功的背后,留给学院一种恒久的精神———名校建设中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潍职人在今后改革创新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畅!   

关闭

推荐阅读

· 青春在奉献中闪光——记潍坊市十大杰出青年娄建玮
· 续写的辉煌——记我院参加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奖教师
版权所有2011©潍坊职业学院 鲁ICP备 05019673 号 校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243号 邮编:261041